河北巨鹿县:昔日沙荒地变身百果园
8月23日,巨鹿县堤村乡纪家寨村棘园红采摘园里,解华涌一边指挥工人们育苗,一边给同在园里的父亲打电话。
“你在哪儿呢,干嘛呢?天这么热,别把你热坏了。赶紧过来,拉着我妈回家去。大热的天,折腾啥。”解华涌对老爷子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老两口不管天有多热,要是隔上一天没来院子里转转、看看、干点活,浑身就没着没落的。
不一会儿,72岁的解志善老人拿着一把给果树剪枝的剪子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,边走边看这座浸透他半生心血的果园:枣树枝头挂满了一颗颗饱满的绿珍珠,粗壮的梨树上沉甸甸的梨子压低了树枝,一颗颗红红的李子藏在浓密的树叶间,微风吹过,时隐时现……
谁也无法想象眼前这座百果园,原来是片不毛之地。
村东的这一片沙荒地,地势高低起伏,高处多是沙土岗,低处则是盐碱地,一年四季,寸草不生。据村里老人说,多少辈子这里就是不纳钱粮的废地。解放后,集体化时,也没被耕种,一直处于被弃置状态。
1985年,解志善和村里签订了30年的承包合同,承包了其中的100余亩。从那时开始,这父女俩就和这块地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筚路蓝缕,创业维艰。解志善和家人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治沙致富之路。
树坑,一个一个地挖;树苗,一棵一棵地栽;水,一桶一桶地挑;道路,一段一段地修;树苗死了一茬又一茬,补种一茬又一茬……解志善一家和这片沙荒地打起了持久战。
赶上一场透雨,为了抓住墒情栽树,解志善带上干粮,一干就是一天,中午在树荫下就着凉白开啃几口干粮,歇一会儿,接着干。
早些年,杏树开花的时候,常赶上倒春寒。为了保住一年的收成,全家人凌晨两点多钟来到地里,在林间点火熏烟,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、棉鞋,冷气还是侵入全身每一处。等满身疲惫地回家时,天色已经大亮。
夏天雨量大,由于担心低洼处的果树苗被水淹死。解志善冒着大雨扛起铁锹趟着水奔向地里。路上那条平时浅浅的小河水势暴涨,解志善只好游泳过河。
有一年夏天,六月的一个中午,父女俩摘完两篓杏回家。解志善推着车,八九岁的女儿在后面帮父亲推着车。踩着没脚面的浮土,顶着热辣辣的毒日头,解华涌突然说:“爸,我觉得现在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儿,就是有碗水喝。”
除了努力劳作,解志善还不断学习果树栽培知识,他自费订阅了《河北科技报》等报纸杂志,有时候还去山东寿光等地向专家当面讨教。
当被问到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时,解志善是这么回答的:“土地没有好坏之分,土地是最不会欺骗人的。虽然这里又沙又碱,通过努力,它缺啥,咱给他补啥,一定可以变成一片绿洲。”
经过全家人将近十年的辛劳,昔日的沙土岗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百果园:2000余棵杏树,1000余棵枣树,还有梨、油桃等果树。
由于从小就跟着父亲在这块土地上劳作,解华涌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。
学校毕业后,她在乡镇工作过,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这片土地,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。
解华涌接手后,一方面注册“棘园红”商标,成立专业合作社,开展绿色食品认证,提高果品品质,提前上市时间,进行林下养殖,发展生态循环农业。
为改变经营模式,拓展经营范围。她发展农业采摘,从自己摘下来运出去卖,到让游客自己体验采摘的乐趣。现在的棘园红采摘园在周边县市小有名气,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;在林间培育黑枸杞、金银花等苗木,目前年可育苗20余万株,销售到山东、河南等地区。
头脑灵活的解华涌,主动适应电子商务的浪潮,把棘园红采摘、苗木供应、水果销售都做到了网上。“咱家的杏、梨、枣等水果,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。”解华涌说,今年6月杏节期间,仅仅通过网络她就卖出去3万多斤鲜杏。
父女两人也有小小的冲突。年轻人做事讲求高效率、低成本,树下杂草,解华涌一般都是施用除草剂一喷了之;枯枝败叶,都送人当燃料。父亲解志善则坚持把锄下的杂草、枯枝败叶挖坑深埋,撒上网上购买的专门生物制剂,发酵后制成有机肥。
老人的理由很充分:“土地给了我们这么多,我们要反过来珍惜土地。现在图省事儿,用除草剂,对土地造成污染,几十年后,上百年后,子孙后代靠什么吃饭。”
虽然细节上小有分歧,父女两代人对于“棘园红”的明天都是乐观的,要将其打造成集采摘、观光、餐饮、游乐、住宿于一体的现代化的休闲采摘园。
相关新闻: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,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- 河北新闻
- 地区新闻
- 娱乐新闻